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是个什么鬼? 二维码
583
作者:Ian Vargo 想必您经常会听到过“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为大家诠释该概念,其优劣势和最佳使用时机。 在数字音频时代之前,母带处理基本扮演着将模拟开盘机的音频信号转录入母盘中,随后基于这张母盘进行复刻与分发。最初,负责转录操作的工程师会在转录期间做一些均衡调整,确保在刻录到黑胶唱片的过程中能完美回放。后来,“美国唱片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拟定并颁布了RIAA均衡曲线,以对回放系统的频率响应提供统一化参考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一个低频衰减高频增益后的音乐作品,在进行回放时,其状态会刚好相反,低频会增益高频衰减。所以,有了该标准后有利于长时间的回放,有效减少唱针读取的压力。 我引用以上处理流程的目的是为了阐明,在当时为了最佳的回放效果以及聆听体验,母带工程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回到当下,我们已然告别了黑胶唱片作为主要回放媒介的时代,现在是数字音频的天下,所有的处理流程皆会发生变化。目前我们拥有低噪、大“净空”(Headroom),可录频段范围更广的录音工具,大大优化了录音质量。 进而,“母带处理”(Mastering)已然变成由几个板块构成的综合处理技艺,是一门通过使用诸如均衡或压缩等信号处理手段,让音乐作品在响度与质感提升的同时也能获得更为宽广的声场。好解释完这个概念之后,接下来,我将围绕“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其拥有的不确定性进行阐述,主要分为它是一个什么处理概念,什么时候使用比较适宜,以及其最佳练习方式。 “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的概念 虽然母带工程师也能对于不同分轨之间的能量平衡及相互关系皆可做出对应的调整与操作,但是问题来了…… 这不是变成了混音了么?
更何况,当将歌曲以“分轨”的形式提供给母带工程师的时候,所有的音量平衡,空间状态,动态及整体听感全部需要重定义。而且,目前我收到的需要这么处理的分轨,其婚姻状态基本接近于完美状态,而客户让我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能在做母带处理的时候,能额外再做一些调整。所以假如一个制作团队(客户)以通过给母带工程师更多灵活处理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好地清晰度以及打击感的话,“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是个值得考虑的不二之选。 “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在人声轨上使用了多段压缩效果器,将阈值设定在刚好低频过量的地方,压缩量也是正常值。另外我还使用了“动态衰减均衡处理”(Dynamic Subtractive Equalization),使用的是Fabfilter Pro-Q 3的“中置-两侧” (M/S)功能,中置部分对应在100Hz-200Hz的地方做个小衰减,只需把过度的部分去掉,而两侧不做任何处理。 在另外的一个摇滚歌曲案例中,同样也是一轨器乐伴奏一轨纯人(干)声的素材形式。在歌手唱某些特定语句的时候,有些地方录的不是那么完美,会导致在中高频的位置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共振。对此,我使用了一款来自“oeksound”公司开发的超棒的动态均衡效果器插件“Sooth”进行处理,直接对应到目标频率做一定的衰减。而且在像这种案例的情况下,“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应的器乐伴奏轨在中高频的表现十分完美,我不用做任何调整。可想而知,假如是传统的“一轨”形式的话,想要除掉人声里的小瑕疵,困难度大大提升。 在该案例中使用到的插件: 动态方面 另外在我早年间母带过的流行风格案例中,我拿到的素材形式更为细分,有鼓、合成贝斯、合成器音色、吉他、主人声及背景人声。通常对于这种流行风格,我一直秉持着“往死大”处理手法,尽力把所有元素做的很大且富有冲击感,听上去激情满满的样子。在试听素材后,我发现底鼓、军鼓及通鼓的打击感不是这么足,所以为了凸出它们的打击感,我祭出来自“oeksound”公司开发的针对声源给予打击感的“SPIFF”自适应型瞬态处理效果器,在改变素材动态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在这个案例中,我想让鼓组更富冲击感,所以,需要找出相应频段(差不多在120Hz、2KHz、8KHz的地方)做瞬态加强处理,除此之外,使用“SPIFF”还可以对这些频段做精准的均衡处理,当然在这里肯定需要增益,8K的位置最大。经过这样处理后,底鼓、军鼓及通鼓的可以变得丰满温暖的同时,打击感更为强烈,透亮度也得到了提升。而针对于其他的“分轨”素材,尤其是合成器根本不需要在这些频段上做瞬态处理,所以这也是“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所带来的好处。 在该案例中使用到的插件: 空间/声场方面 在该案例中使用到的插件(或硬件): 氛围/染色方面 到了最后,我在人声上使用了来自“Universal Audio”公司开发的“Ampex ATR-102”母带磁带开盘机效果器,注入了一些谐波及模拟感,然后使用iZotope Ozone Vintage EQ在20KHz的地方做了一个高切去除掉人声中的数字净空。这样处理后,能帮助这两个分轨能更加贴合,然后按照正常流程做母带即可。 对于这个器乐伴奏来说,根本不需要再加任何模拟染色了,因为本身已带,不过需要处理的是来自高频上听者过于凸出的部分。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还是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的,直接使用来自“Overstayer Audio”公司研制的“Overstayer M-A-S”过带染色效果器,可以为器乐伴奏轨带来很好的谐波及“胶黏”(Glue)感。 在该案例中使用到的插件(或硬件): 要点补充 最后,不论您在“总线输出”(Master Buss)上做过什么操作,在导分轨的时候务必将其摘除,因为我们需要时刻牢记,对于这些在该轨道上做的任何处理操作都有可能导致这些“分轨”无法母带出对应的效果。就和传统的立体声混音一样,不会使用过多的压缩和限制效果器,以防导出的“分轨”听上去特别扁毫无生气。 上述建议是为了能让母带工程师在工作时能获得更多的自由度,从而很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母带效果。另外,根据作品的预算和特定需求,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分轨母带处理”(Stem Mastering)可能会更为合适。
文章分类:
编曲
|